English

科研院所向社会开放,如何

1999-06-05 来源:光明日报  我有话说

编辑部:

最近,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50年所庆时,向社会开放两天。谁都没有想到,短短两天内,竟有6100多人前来参观。不光企业界人士对此次开放感兴趣,不少市民也自发地来这里参观,其中中小学学生占了多数。记者在现场看到,有的一家三口看得兴致勃勃,有的年轻学生结伴前来,还有的老太太也在聚精会神地听工作人员讲解。

在催化基础国家重点实验室,私营企业经理乔颖和上小学五年级的儿子马腾认真地听博士研究生黄伟新讲解催化反应原理,还不时地问一些问题。乔颖告诉记者:“过去光听说化物所是中科院下属部门、最权威的科研机构,却不知道详细情况。这次有机会来看看确实很好,领略一下科学的氛围,看看科学家用什么手段,创造了怎样的科学价值,自己感悟的同时,也对孩子进行一些科学启蒙。”从未见过这么多仪器、设备的小马腾显得很兴奋,他在留言簿写下了:“长大要当科学家。”

中科院大连化物所所长邓麦村说,向社会开放既是展示化物所的实力和风采,打破人们对科研机构的神秘感,同时也是一种科学普及,让更多的人重视科学技术,重视教育。

在人们赞叹、兴奋之余,记者也感到一丝遗憾。前来参观的几乎所有学生都称自己是头一次走进科研院所。化物所开放日的火爆是不是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们科普基地的匮乏?

科教兴国已成为我国的一大国策。但它绝不仅仅是一句口号。有很多具体的事情要做、可做。现代科学和教育是知识经济时代的显著特征,科学技术、科技知识已经渗透于生活的各个方面。科学技术也不再是社会高、精、尖的一小部分,生产过程、流动过程、社会服务、日常生活都离不开科学技术的进步,离不开科学知识的运用。一个国家科技发展的水平与公众的科技素质密不可分。如何提高人们的科学素养,使之适应未来社会的要求,科学知识的普及显得十分迫切。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目前有各级、各类科研机构1万多个,与此同时,我国的科普场所又少得可怜,加上资金、人员等各方面原因,公众科普水平不高。就目前我国的国力而言,拿出像发达国家那样的大量经费进行科普场馆的建设、开展科普活动显然做不到,调动社会各界力量进行科普教育无疑是现实而长期的选择。

中科院大连化物所的开放日给我们以有益的启迪,我们的科学研究机构能不能在科学研究的同时,更多一些开放性和普及性,承担一些科普任务,有选择地让一些研究机构面向社会适度开放,使更多的群众、尤其是青少年了解科学研究,了解科学工作者,也让研究成果更多地接触社会。

本报记者宋言荣新华社记者赵华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